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懸絲傀儡面具-猿

傀儡戲在閩南、臺灣地區,專指懸絲(提線)傀儡戲而言,民間又有「嘉禮」戲或「加禮」戲的說法,是指對神祇呈獻隆重大禮之意。臺灣的傀儡戲主要源自福建的泉州、汀州、漳州;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地,南部以臺南、高雄為中心,北部則以蘭陽平原為主要演出的場地,歸屬為漳州傀儡系統。 演出的劇碼體現不同腳色的對應,北部劇團根據傳統的說法需具備「三十六身、七十二頭、一龍、一虎、一馬」的配置,大約需備置一百個偶頭左右。但南部的戲齣以折子戲為主,常用的戲偶大約8-9個不等,差異甚大。傀儡戲偶的內部結構可分為頭、身體、雙手、雙腳等四個部分,傀儡戲偶的動作是利用絲線繫在戲偶的各個關節處,再將所有絲線全部匯集在操縱板上。 該物件為傀儡戲面具,面貌的色漆剝落、損害嚴重,無法判別出該偶的表情與角色。該戲偶由呂憲光所贈,呂憲光為呂訴上之子,呂訴上為臺灣早期投入研究傳統戲曲的先驅,六〇年代左右呂訴上曾拜訪當年許多的傳統戲曲劇團,這批文物應是當年由劇團主所致贈。同樂春(桃園)傀儡團是由張國才(1880-1966)於桃園蘆竹所主持的戲班,張國才一生以演傀儡戲為業,主要以祭煞為主。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