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塔琴

絃鳴樂器。名稱:三塔爾(setar),屬長頸彈撥樂器,有梨形共鳴箱。最早源自伊朗,是伊朗古典音樂不可或缺的樂器,至今已流傳到多數伊斯蘭教地區。「Se」或「seh」(三的意思),「tar」(指「絃」),指的是三絃彈撥樂器,由演奏者右手的食指甲撥奏或彈奏。約250年前被加進了一絃,成為四絃樂器,但名稱仍然沿用。長頸上按有25-27個可移動式的品位,材質上使用動物的腸子或絲絃;傳統上每個琴馬,由3-4條細線所組成。此四條絃的材質與厚度規格各有不同。第一條絃稱為白絃,使用不銹鋼絃;第二條絃稱為黃絃,使用青銅或磷青銅材質;第三條較細的絃,也是鋼弦,稱為「持續音絃」(Drone string);第四條絃較厚於第三條,稱為「低音絃」(Bass string)。目前常見使用的為四條絃。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