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魚苗簍

以細竹條密編成淺甕狀的裝魚苗簍子。底部加有圈足,可加強底部的受力,防止摩擦受損,以提昇實用功能。簍身編附以彎曲竹片形成的四個掛耳,可供吊掛或勾提。口緣以繩紋編法收邊。竹編空隙處另填以牛糞及其他特殊塗料(例如豬血拌石灰)的混合物,可以防漏水。此物件為兩件一組之物,應是屬吊掛在扁擔兩側使用。早期農業社會鄉間魚池甚多,主要是建屋時挖地基、作土埆磚時形成的土坑,就用來當作魚池,兼作洗濯、消防之用;加上民間相信「水即是財」,水池可以「聚財」,所以魚池甚多,況且所飼養的魚蝦是重要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魚苗的來源除了從野溪撈捕外,還有向商販購買。一個魚苗簍,可存放近兩百尾四公分大小的魚苗,漁民用扁擔肩挑魚苗簍時,邊走邊搖晃,以便將空氣打入簍中讓魚苗呼吸,或者雙手各拿一束青竹枝或樹枝,不停地在簍中攪動,以免魚苗缺氧悶死。「魚苗簍」是早期販運魚苗時不可缺少的工具。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