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錫杯

此件錫杯為鹿港錫藝家陳萬能所製,直徑約4.5公分,高4公分,杯底圈足,杯口略向外張,杯身有碰撞後留下的凹陷和刮痕,表面混雜淡黃色與黑色,內部則偏向黑色,應為錫器使用過後的自然痕跡。此杯就形制而言略小,杯面亦較樸素,可見呈現重點不在於器物樣式的精巧,而是傳承早期的器物特點,應用於祭祀分裝水酒或日常飲用。製錫是歷史相當悠久的民間工藝,臺灣的錫工藝,是清朝時隨著移民從福建、廣東等地傳入,由於製作時需不斷地敲打錫,故製錫又俗稱「打錫」,早期臺南、嘉義、鹿港等較早開發的地方,都有所謂的打錫街。錫為白金、黃金、及銀之後的第四種稀有金屬;富有光澤、無毒、不易氧化、不易變色的特質,亦有質軟、易熔、泛黑等缺點。清領時期的台灣,錫器是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在所以不論富農或士紳,為了彰顯家中的財力,常使用錫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具,甚至於在廳堂擺設各式錫製裝飾品;加上古代「錫」字與「賜」字通用,因此祭祀用具也常用錫來製作,象徵賜福。日治時期,傳統金屬工藝受到壓抑,製錫業因而日趨沒落;民國四十年代之後,許多金屬器物多以合金為主流,單純的錫器已屬少見。本錫杯的製作者為陳萬能先生是臺灣著名的錫工藝師傅,出生於鹿港的錫器世家,手藝傳承自父親。其作品的的特點是將傳統的錫作工藝結合各種金屬材料,並將錫器從宗教用具演變成藝術創作,在傳統錫藝中另闢天地。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