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錫胎酒壺(壺蓋)

此為錫胎酒壺之壺蓋。製錫是歷史相當悠久的民間工藝,臺灣的錫工藝,是清朝時隨著移民從福建、廣東等地傳入,由於製作時需不斷地敲打錫,故製錫又俗稱「打錫」,早期臺南、嘉義、鹿港等較早開發的地方,都有所謂的打錫街。錫為白金、黃金、及銀之後的第四種稀有金屬;富有光澤、無毒、不易氧化、不易變色的特質,亦有質軟、易熔、泛黑等缺點。清領時期的台灣,錫器是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在所以不論富農或士紳,為了彰顯家中的財力,常使用錫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具,甚至於在廳堂擺設各式錫製裝飾品;加上古代「錫」字與「賜」字通用,因此祭祀用具也常用錫來製作,象徵賜福。日治時期,傳統金屬工藝受到壓抑,製錫業因而日趨沒落;民國四十年代之後,許多金屬器物多以合金為主流,單純的錫器已屬少見。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