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緙絲觀音大士像

本件緙絲觀音大士像分為兩部分,上方以淺黃色為底,緙有「觀音大士贊 大水湯湯 大山峨峨 是西天竺 是南補陁 普門獨立 山水一如 西天南海 何有分䟽 左持淨瓶 右綠楊柳 度世婆心 非空非有 佛觀察智 赴感離塵 應緣隨喜 丈六金身」隸書,下方以黃色為底,緙有觀音大士如如不動地安坐於下方波濤洶湧的岩上,座下有纏枝番蓮紋裝飾,其頭戴化佛冠、披軟巾,雙目垂廉,口角含笑,雙耳不露,右手持楊柳枝,左手持淨瓶;整體設色清淡,觀音的衣著、肌膚皆以米白色系為主,僅軟巾、座下的番蓮紋帶有些湖青和粉色,與觀音項戴的金色瓔珞及胸前一抹紅衣,為畫面增添了些許繽紛,但整體基調仍顯素雅,具見聞聲救苦的觀音慈悲莊嚴的法相。此幅緙絲與臺北故宮典藏的「清人繡觀音大士像軸」,贊詞與圖樣如出一轍,其中贊詞為清朝乾隆皇帝所作,收錄於《御製文集》卷三十「宋人觀音大士像贊」。緙絲又稱「刻絲」,織法與刺繡和織錦不同,採「通經斷緯」的方式製造,因其織法故各色之間互不相連,在顏色相接處便產生了「若不相連」的現象,有如刀鏤,因此又叫「刻絲」。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