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代竹塹地區文學概說

續修新竹市志下冊/卷七藝文志/文學/清領時代竹塹地區的文學/概說,頁1621-1626。

康熙36年(1697)4月,郁永河來臺採硫,一路由南往北,沿途歷經平埔各社,25日來到了當時的竹塹社,亦即今日的新竹市。雖然在其所著《神海記遊》中並未就竹塹社作任何描述,但第二天當其由竹塹社北行南崁社時,觸目所見,卻是遍地榛莽,群麋四竄,他寫下了如此的景象: 自竹塹至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掘土窟,置瓦釜為炊,就烈日下,以潤水沃之,各飽一餐。途中遇麋、鹿、麏、麚遂隊行,甚夥,驅獫猲獟獲三鹿。既至南崁,入深箐中,披荊度莽,冠履俱敗:直狐貉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 這個郁氏所謂「非人類所宜至」的竹塹埔一帶,大抵是初次登上漢人的文學舞臺。不過這景象在十九年後的康熙54年有了改變,當時臺灣北路營參將阮蔡文,在巡視北路時,賦了一首題為〈竹塹〉的詩(作品參見本章第二節)。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下冊》,〈卷七藝文志〉,第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