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宗教信仰/宗教組織與宗教發展/天主教新竹教區的組織與耶穌會的在竹開教,頁343-345。
在清代臺的一百多年間,天主教發展的主力擺在中國大陸,新竹根本沒有天主教傳教人員的蹤跡。日治時代亦然,其間1940年間一度有道明會的神父來新竹,試圖開教,但因購地困難未果。誰又知道自1950年以後的五十年間,天主教在本市的傳教事業竟然會有突破性的發展。 1950年在中國大陸政權轉移之後,所有的外籍教士全部被逐出境。原本耶穌會士在中國大陸的十個教區,除正在培育中的修士由長上安排出國深造,部份修士暫留港、澳外,絕大多數都被送往菲律賓進修。已經晉鐸或早已開始傳教工作的中、外會士,除年老力衰、語言困難,或無法適應者外,其他都奉命來臺,其總人數將近三百人。 前半世紀,曾受日人統治的臺灣人民有幸接納了這批難民,當時全臺只有一個監牧區,監牧主教駐在高雄,統領全臺教務。就新竹而言,連一個傳教的神父也沒有,是標準的傳教「沙漠」地區。所以對這些耶穌會的傳教士而言,臺灣不僅只是避難所,也是工作的樂園。尤其是新竹地區,在民國41年新升任的台北總教區郭若石總主教將本地傳教工作委託於耶穌會;同年11月1日,原揚州教區監牧費濟時主教偕同該會修士及隨後相繼抵竹的幾位神父接下了這個重擔。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第343-345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