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督教的組織及其近年來在新竹的發展

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宗教信仰/宗教組織與宗教發展/基督教的組織及其近年來在新竹的發展,頁340-342。

基督教與天主教系出同源,只是在歷經宗教革命以後分裂出走而已,天主教是原來奉教宗為宗主的「舊教」,基督教則是革命後選擇出走的「新教」。 清同治11年(1872),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博士在臺灣北部展開宣教工作,他是第一個到竹塹城傳教的外國人。新竹地區他也到過湖口和當時尚是偏遠山村的月眉(今峨眉)。 在無數宣教師的熱心奉獻及本地傳道人積極的參與下,長老教會透過醫療、傳道、教育、社會服務等方式,一步步立下教會的根基,所以終清代之世及日治中期以前,新竹街一直都是新竹長老教會的天下。 昭和4年(1929)真耶穌會長老黃基甸.郭腓利來新竹佈道,次年蓋好會堂。昭和14年,本市士紳劉運珍、劉建源、楊查某等努力推動下,建立了「新竹聖教會」。兩年後「新竹基督教聚會處」成立於文化街。所以在日治時代基督教有長老會、真耶穌教會、聖教會及聚會處(新竹教會)四個系統在新竹發展。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第340-342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