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全臺神格最高的新竹都城隍廟

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宗教信仰/寺廟/全臺神格最高的新竹都城隍廟,頁309-313。

城隍信仰一直是民間通俗信仰中很重要的一環,長久以來,祂是芸芸眾生遭遇冤屈、投訴無門時伸張正義的憑恃;他是解答疑難與卑微祈求的心靈寄說;祂也是教化群黎弭平閩、客界限的地方父母神(官)。城隍廟的存在,二百五十餘年來一直默默的在影響著新竹人的生活、思維與風格。 城隍信仰本起源於人為的建物,轉換為一種自然信仰。至明太祖大封京都及開封、臨濠、太平、和州等地城隍為王,其餘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運用城隍為治民工具。至清代,除通令各府、州、縣、廳建隍廟外,並列入官祀祀典。地方官每逢朔望必須往城隍廟參拜,行三跪九叩禮,新官上任也要先告於廟再履新,是清廷另類神道治民。與同等級地方牧民官一樣,城隍也成為省、府、州、廳、縣官民所崇拜的地方父母神。另有功於地方或愛國愛鄉之士,民間傳言,亦常被玉帝派為城隍爺。自清代至今,流傳中的新竹城隍,較為耳熟能詳的有吳鳳、曹謹、曹士桂、鄭拱辰等。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第309-313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