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氏族/姓氏組織,頁277-282。
漢人移墾台灣初期,移民為互助合作,常以同姓、同宗關係凝聚在臺族人,以抵禦外姓與土著的威脅,甚至藉以共同開發土地。宗親會組織雖源於華僑社會,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有些宗族為尊宗敬祖,於是也組織宗會。戰後政府提倡「發揚民族觀念,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又為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及連絡海外華僑目的,積極鼓勵民間組織宗親會。因此在臺灣宗親會的發展,不僅在數量上不斷增多,從鄉鎮擴展到縣市、跨縣市與全國,甚至有聯合海外華僑而構成全球性規模。以下就與姓氏發展有關的組織,包括宗親會、祭祀公業,以及同鄉會分別說明。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第277-282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