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興語言文化現象

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語言/新興語言文化現象,頁255-262。

戰後,國民政府遷臺,以北京官話為標準的「國語」也隨之移植臺灣,成為一種多語社會。經過國民政府語言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國語已經在臺灣落地生根,衍生一套有別於海峽彼岸「中國普通話」的「臺灣國語」。從語言學的角度而言,不同語言在密切接觸後,會產生交流和互通;臺灣的語言發展,經歷國語和臺灣語的接觸,必然在語音和詞彙上,形成相互間的「輸出」和「輸入」情況。國語在臺灣長期以來,儘管已經成為一種強勢和主流語言,但根植的同時,也不斷歷經受臺灣文化影響的「臺灣化」現象。 在語音部份,過去在使用帶有臺灣語腔調的「臺灣國語」,往往受到貶抑或歧視,至今「臺灣國語」卻往往在某些公眾場合中,被視為製造笑果和化解尷尬的方式。在語詞方面,隨著近年臺灣意識的升高、國際觀的強化,漸漸出現以原來的國語文為基礎,融入過去不存在的臺灣語法和詞彙,有新興語文出現。 在諸多新興語言形式中,有借用英文簡化語意,代稱某些特別的意義、現象,或者依據文的讀音,衍生成出「外來語」的語言表現方式,並廣泛成為時下的流行用語。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第255-262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