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語言/方言區劃/客語,頁251-253。
臺灣客家話源自廣東嘉應州四縣,惠州海豐、陸豐,潮州饒平,閩南詔安、平和,閩西汀州永定,在臺灣的發展就大致可區分為四縣、海陸;新竹市境內的客語人群,由於使用人群大多遷移自新竹縣,語言系統淵源於廣東省惠州府海豐、陸豐兩縣的「海陸客語」。海陸客語是臺灣地區次於四縣客語的第二大客語系統;「海陸」得名自客屬祖籍:廣東惠州府的海豐、陸豐兩縣。海陸客語很早就被外國人所注意,早於荷蘭人殖民印尼,在婆羅洲即碰到許多說海陸客語的人,於是海陸客語成為繼廈門話之後,第二種被荷蘭人研究之漢語方言;在時間上甚至較北京語的研究更早。至今荷蘭文寫作的《陸豐方言》與新竹地區的海陸話相比,差異微小。 至二十世紀以前,海陸客語人群幾乎全數集中在北臺灣地區,包括:桃園縣境內以觀音、新屋、楊梅為主,並包括平鎮、中壢、龍潭等地區部份地方;而整個新竹縣境,海陸客語成為通用語,含括新豐、竹北沿海一線的泉州裔福佬地區,以及五峰、尖石的原住民,都是海陸客語的通行區。到苗栗縣,北境的頭份、三灣屬於海陸客語與四縣客語交錯使用區;近山區的南庄、西湖,使用海陸客語的人口也多於四縣;直到後龍、造橋、銅鑼等地方,也多有說海陸客語的聚落。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第251-253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