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語言/方言區劃/閩南語,頁249-251。
閩南語源自清代福建南部的漳州府和泉州府;來自福建的閩南語,在臺灣經過移民人群的混同,大致形成漳、泉兩種方言融合的情況。新竹市閩南語的淵源,則由於十七世紀福建泉州籍王世傑的招募黨移墾竹塹;隨後又有泉州同安、惠安、南安,以及晉江各籍移民入墾,入墾情況如表2-2所示: 新竹市自清代以來,即由於福建泉州籍移民的拓墾,由泉州府同安縣人王世傑請准墾荒,招募鄉黨渡海墾殖;雍正年間包括同安人曾國誥、李尚、范善成、歐天送、許判生、溫明鼎,惠安人郭奕榮、楊夢樵,南安人曾六等先後入墾。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二住民志〉,第249-251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