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市街/都市發展的特色,頁166-170。
新竹地區早在明鄭時代就有漢人在此活動,康熙末年組織性的拓墾正式展開;雍正9年(1731)北臺灣設置淡水廳,本市為廳治所在;雍正11年淡水廳同知圍植莿竹建竹塹城,竹塹城成為新竹市發展的起點。 以竹塹城作為廳治,和其內、外環境的因素有關。在外在環境方面,竹塹城位於新竹平原東南側,該平原面積雖然不大,但在設廳之初,卻是北臺灣漢人移墾比較成熟之地。在內部環境方面,竹塹城一方面位處頭前溪和客雅溪的分水,又接近十八尖山,既可避免水患,取水又不困難,也便於四出城廂和各地居民聯繫;二方面竹塹地居「龍脈融貫,地氣獨鍾」的風水吉穴,具有「天氣、地氣、人氣三氣斂之既歸、發之愈廣。」的氣勢。三方面竹塹城為王世傑組織性墾殖的發祥之地,不僅民人較聚,日常生活所需也較不虞匱乏。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第166-170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