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市街/都市機能的重組/民國六十年代機能區的分布,頁118-120。
從戰後到民國60年代,臺灣的工業化過程中,至少有三項特色:其一,政府直接控制金融機構,依政策籌集和分配工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其二,利用資金的分配,由政府和國民黨直接經營大型獨佔或寡佔的企業,如電力、石化、水泥、化肥、傳播及證券公司等;其三,利用「貿易及外匯管制」,致力發展出口導向的工業;其四,金融市場不自由,使民間只能依賴「標會」的方式籌措資金,發展以外銷產品為主的中小型企業。 以外銷為主體的中小企業,其經營方式是,產品零件分由若干家工廠製造,最後由另一家工廠組裝成終端產品,再交由貿易商出口。眾多廠商之間,以及廠商與貿易商之間,形成緊密的連鎖關係。這樣的生產方式,導致絕大部分中小企業必須集結在大、中型都市的外緣,而一方面促成戰後臺灣中、大型都市的擴張,一方面導致臺灣人口移動的趨勢,出現如下的情況:大量農村人口向大、中、小型都市移動,小型都市人口向大、中型都市移動,中型都市人口向大型都市移動。大型都市成為人口移動的最後歸宿,中、小型都市一方面接納人口移入,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口移出,以致都市化比較緩慢,但仍保有相當程度的都市成長。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第118-120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