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東丘陵的環境變遷

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地理、氣候與災害-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變遷/竹東丘陵的環境變遷,頁64-68。

清代漢人在新竹市的農業墾殖,主要舞臺座落於新竹平原,丘陵地區的開發,則因地形崎嶇、平原不廣、地勢高亢、引水灌溉困難,本就是漢墾民次要的選擇。加以乾隆年間,為了落實「使生番在內、漢民在外,熟番間隔於其中」以便「各管各地;不得混行出入,相尋釁端」,而在乾隆26年,在北臺地區挑土開溝,設立土牛溝。土牛溝從員山子向西南進入本市,經「金山面和柴梳山」接壤處、埔頂、石頭坑、雞蛋(卵)面、蜈蜞窩、巡司埔(新竹城南門外)、隙仔、內外獅山、牛埔、香山、鹽水港口出本市,再經荖衢崎南下。本市的丘陵地帶,絕大部分在土牛溝界外;土牛溝界外的土地,是保留給平埔族的生活空間,漢人進入墾殖並無合法的管道,只能仰賴零星的私墾。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第64-68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