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平原的環境變遷

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地理、氣候與災害-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變遷/新竹平原的環境變遷,頁60-64。

康熙50年前後,王世傑率子姪親族、鄉里百餘人,首先入墾東門街至暗街仔地區(今東門里),繼拓西門大街到外莿仔一帶(今關帝、成功、榮光等里)以後,繼向北、向西發展。而康熙末年,在今東勢以西,頭前溪以南,客雅溪以北的新竹平原地區,建南莊二十四個聚落和北莊十三個聚落,並於雍正初年,鳩集田主捐資開築四百甲圳(後改稱隆恩圳),引頭前溪水灌溉,將所墾之地予以水田化。雍乾之際,漢移民入墾北臺地區的條件進一步改善,使得竹塹地區的墾務大振。移墾的漢民,「一邱一壑,苟可櫥藝,雖荊棘草萊,必從而芟雜之;一溪一水,足以灌畦,雖迂迴阻隔,必從而開導之。」至乾隆末年,新竹市全境,大致拓墾完竣,(表2-2)新竹平原下巢鹿豕不上呼風的原始疏林草原景觀已不復見。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第60-64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