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禮俗(稿)/概說,頁944。
每一個人類社會都有其文化界定的生命關口,以及隨曆法躍動的儀式性事件。這些儀式的事件即為生命禮俗,它反應著文化仲裁過的行為規範的社會秩序、生命秩序以及宇宙秩序。生命禮俗在實質上是社會連續建構所達成的一種共識性的心智結構,藉由框架過的儀式與內容具體化文化體現。了解這些儀式,有助於了解其所屬的文化體系中的象徵、隱喻與典範。 不過,並非所有儀式的意義都是象徵性的,一個儀式當中,一項符碼與它所指涉的關係,是索引式及自我提及性的關係。這意謂著,儀式撇開象徵意義,尚具有聯屬個人認知、情緒表達,和彰顯社會結構主導的隱喻作用等等這些工具性用途。儀式的工具性促使儀式超乎其慣性,獲致更寬廣的意義;儀式中的個人也自儀式當中成就其身為社會人、文化人及道德人的文化體現經驗。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944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