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宗教(稿)/寺廟與教堂/寺廟、教堂的歷史與地理分佈/寺廟與教堂的歷史發展,頁925-929。
新竹在台灣開發過程中為北部的重要據點,舊時稱之為竹塹,漢人未移入之前為竹塹社平埔族居住地。明鄭末期雖曾派兵來竹塹,征服竹塹社平埔族,惟未在此設官。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灣入清版圖,新竹歸諸羅縣轄,只設通事。康熙三十年(1691),泉州王世傑首先率族人來竹塹開墾,是為新竹開拓的伊始(註37)。隨後閩、客籍移民相繼移入,共同開墾新竹及其附近之地。 雍正元年(1723),清政府設台灣府淡水廳以治理台灣北部,廳治即設在竹塹(今之新竹),故其時本市已是台灣北部首要城市。然本地文教信仰的開端,卻要到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修建竹塹城後才具體呈現。竹塹城以北鼓樓北端(今北門街)為北門,考棚邊街東南端(今關帝廟所在)為南門,暗街仔東端(今東門街)為東門,石坊腳(今石坊里)為西門。在此四門之內的區域為傳統新竹居民活動中心,一些較古老的寺廟都在此區域內(註38)。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925-929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