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宗教(稿)/寺廟與教堂/土地廟/東勢聯里的土地廟/水源里福德正神,頁852。
為水源里「大土地公」,本庄為六張犛庄,故當地人稱「六張犛土地公」,在水源里托兒所旁。 主祀土地公兩尊,石頭一個(豎立),土地公浮雕像一尊。 相傳二百餘年前本地淹大水,內山一香爐隨波逐流,漂來此地後停止不動,附近居民擲筶,神諭是土地公爐,居民遂將幾片石頭堆砌為三面壁,內供一石頭及此香爐。民國七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正式建廟落成。每年農曆八月二十八日舉行祭典。 土地公及金身都供放在地上,非神龕內,據云是擲筶神明指示的。 祭祀範圍包括全水源里(即六張犛庄全庄),約四、五百戶。無爐主、頭家,不收丁口錢,建廟經費乃收緣金或信徒樂捐而來。平常每天都有人拜,落成時有道士三獻、演戲。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85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