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氏族(稿)/本市之望族/樹林頭王家/對地方之貢獻,頁655。
樹林頭王家對地方最大之貢獻為拓地墾田。王世傑最先墾闢者,在東門大街至暗街仔(今東前街三十六巷至平和街),而後往南開墾西門大街(今西安街)至外莿腳(今勝利路原樂民戲院至白王爺廟一帶),再由暗街仔往北拓墾水田庄,崙仔庄(今愛文街一帶),並築隆恩圳(四百甲圳),由員山仔引頭前溪水灌溉。此後移民日多,乃向海濱開墾;至康熙末年,竹塹一帶大抵開關完成,墾地包括清代之竹塹街、南庄二十四聚落,北庄十三聚落等,其詳已在第一章有所敘明,茲不贅,其第二代四房王德珪(1685-1752)於乾隆初葉墾成東興庄(今斗崙、六家一帶);其第四代五房王美春(1762-1829),於嘉1年間,與原住民潘振通、潘振芳、灣振聲、潘天福等合組「潘王春」墾戶,墾闢霧崙毛毛埔(今六家一帶)香山埔土地。 其次開鑿水圳,化旱田為水田,以提高生產力。雍正年間開鑿者為隆恩圳即四百甲圳。乾隆年間開鑿者有雷公陂圳、後湖陂圳、湧北湖陂、隘口陂圳(香山坑圳)等。 其三捐地建廟,在本市乾隆年間所建之廟宇,建地幾乎全由樹林頭王家所捐獻;因而廟宇內經常可見王世傑之長生祿位。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655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