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氏族(稿)/本市之望族/外公館鄭家/日據時代之演變,頁648-650。
一八九五年,清廷割臺,日本統治臺灣,雖以稅收與經濟控制之目的,實行大租權廢除措施,但對地主仍採取溫存保護政策。臺灣總督府透過保甲制度,藉地主勢力穩定地方力量,鞏固其殖民統治基礎。 外公館鄭家在日據時代,最具聲望者為鄭用錦一系,用錦之子德桂(1835-1911),德桂之子安柱(1860-1923)、神寶(1881-?)、安柱之子肇基(1885-1937)。 鄭德桂:諱如蘭、字香谷、號芝田。少時即有文才,入塾讀書,記誦倍於常童。稍長文名大起,受知於提學道丁日健,補博士弟子員,旋拔優等,補增廣生。但屢赴秋闈,皆未中。如遇鄉人有急病或急事,則慷概解囊予以相助。又如公共之事:澎湖歲饑,嘉義地震,全臺水災,皆以身任之,出巨資以賑災。光緒十三年(1887),新竹官紳欲請禮部旌表褒揚,鄉人亦欲建坊表揚,均為嚴拒。一八九五年,日本占領臺灣之後,遂捐棄俗務,邀二三知已,遊於北郭園,日與賓客吟詠其中,而有《偏遠堂吟草》之集成。所謂《偏遠堂吟草》,實隱然以陶靖節自居,逍遙於田園之中而自樂,不願見世務之紛繁。臺灣總督府任其為新竹廳參事。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648-650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