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外公館鄭家:主要之代表性人物

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氏族(稿)/本市之望族/外公館鄭家/主要之代表性人物,頁644-646。

崇和、用鍚、用鑑等三人為提昇鄭氏一家社會地位,最具功勞之人,先介紹其生平事略,以窺鄭家之轉變。 崇和(1756-1827),字其德,號貽菴,監生。九歲喪母,以耕讀養志。淹貫群籍,設教於竹塹,門下多賢才,晚歲好宋儒書,令子弟時讀數行,以窺聖學源流。先因貧困,有勸以刀筆營生,崇和不肯為衣食喪其志,洎家境漸富饒,粗糲和恆,不依勢脅迫他人,尤其愛惜筆墨,不以口角傷人,待親族恩義備至。嘉慶二十年(1815)歲歉,發粟平價。二十五年(1820)施藥,活命不少。死者助以棺。後壠,舊居地設塾延師教之。人米三斗,錢三百,柴三擔。自少至老,不履公庭。臺俗分類大訟興。無有加誣者。當蔡牽亂,募勇守後壟,相為犄角。竹塹沿山屢被番害,設隘堵禦,樵採便之。道光四年(1824),大吏運米赴津,首先應募。建文廟亦捐資為倡。入祀鄉賢祠。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644-646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