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氏族(稿)/姓氏/各姓之姓源播遷及入臺經過/蘇邱朱徐呂何溫胡范戴/呂,頁543。
(1)姓源 呂姓的源流,一謂炎帝之後,一謂為文王之後;至魏時另有副呂氏等異族改姓為呂者。 《元和姓纂》謂:「炎帝姜姓之後,虞夏之際封呂,今南陽宛縣西呂亭是也,至周失國,子孫氏焉。」 《唐書》亦曰:「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候,號共二氏。」呂尚(姜子牙)即其後裔,佐周武王克商,封於齋。 《姓源》則謂:「呂之呂錡、呂相、本魏氏所分。」按:魏氏出自周文王之後,呂錡為春秋時代晉之大夫,原稱魏錡,後改為呂。」 《通誌氏族(稿)略》又曰:「晉之呂氏,出於魏氏,後魏有副呂氏,叱邱氏。叱呂氏,並改為呂。」呂氏堂號有:河東、東平(以上係郡號)。東萊、著存。 (2)播遷 戰國時,呂尚十九世孫康公貸,為田和所纂,前此,呂氏族(稿)人已有人遷至東平壽張。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543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