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氏族(稿)/姓氏/冠籍、冠姓地名,頁499。
地名,為給予一大、小地域之專有名詞。追溯地名之起源與演變,可推知其所含地緣、拓墾及政治變遷等歷史痕跡,亦有可還原往昔之歷史地理景觀者;臺灣初期發生之地名,即深具濃厚之歷史與地理之意義。 明、清二代,中華民族渡臺移民多來自閩粵二省,尤以閩南、粵東為最眾。當時臺灣為海上荒陬,蠻煙瘴癘,生活環境異常艱苦,閩粵移民被荊斬棘,從事拓墾,為便於守望相助,克服障害,每多聚群而居,遂逐漸形成冠籍或冠姓之村落。此等冠籍、冠姓地名其後雖因種種緣故,致若干原地名逐漸變成名實不符或遭更改,但其表現移民懷念故鄉之情感,與留供後人追思昔拓墾之史實,就研究聚落發展史之觀點而言,仍不失為珍貴之資料。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499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