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氏族(稿)/居民/漢人,頁436-451。
漢人移住臺灣的起源雖然未詳;但宋時澎湖已隸福建泉州,且元汪大淵撰「島夷志略」記澎湖曾有「泉人結茅為屋居之。」一語,可證元代或元代以前澎湖移民屬泉州籍。由零星的記載可以看出,從十六世紀下半葉起,就有漁夫、小販和其他冒險家由福建來到臺灣。荷蘭人於明天啓四年(一六二四年)佔領臺灣南部以後,臺灣與大陸間的往返更為頻繁。起初冒險家只留住臺灣一段短暫的時間,在一六三○年代荷蘭人鼓勵生產米、糖以後,開始有農業聚落的形成。今就漢人移住臺灣的時期來說,可分為:荷據時期、明鄭治臺時期及清治時期三期。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436-451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