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下/氏族(稿)/開發/同宗同鄉關係與台灣之開拓,頁394-399。
中國本市就是多民族國家,佔中華民族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謂漢族,事實上在秦漢之際才正式成立;而在其被稱為漢族以前,早就混合了許多不同的種族;一般說法是包容了夏、羌、狄、夷、蠻等五個重要民族集團(註一)。漢族成立以後,四百八方的異族更是不斷的加入漢族這一族群之中,至今未息;在中國民族的演化史上,更是斑斑可考。漢族的姓氏形成本有別於其周圍民族,而其周圍民族加入漢族的步驟,通常也由姓氏的漢化開始。只要是姓氏漢化了,通常他們便會自以為是漢族的一分子,中華民族的壯大經常依循這一程序開始;我們從中國的姓氏演化史上不但可以找到中華民族融合混化的痕跡,而且現在所謂少數族群,事實上,也只是姓氏尚未完全漢化的一群人而已。這種「進中國則中國之」的思想不但是中國人的中心思想之一,也是「進中國」的任何民族的共同中心思想。凡認同了「中國」,便都是中國人。由此可見,中國人雖然注重血緣關係,其實他們對「血緣」的觀念卻相當模糊,大而化之的以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又以為同姓便是宗親,都是同宗;再不然就會強調「五百年前是一家人」的論調。這些在在都說明了中國人雖重視血緣,卻對血緣關係模糊不清的矛盾現象。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下〉,第394-399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