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據時期的人口

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上/人口篇/日據時期,頁17-46。

要瞭解日據時代,今新竹市人口變遷,需將人口資料重新調整。日大正九年(一九二○),地方的行政區劃大致穩定,迄日本統治結束昭和二○年(一九四五),沒有多大變更。今新竹市的範圍,包括新竹街(後改為新竹市,街內轄新竹、客雅、水田、崙子、苦苓腳、樹林頭、湳雅、東勢、赤土崎、埔頂、柴梳山、金山面、吉羊崙、沙崙、溪埔子)、舊港庄(榔、十塊寮、油車港)、六家庄(二十張犁、九甲埔)、香山庄(青草湖、牛埔、香山坑、茄苳湖、香山、海山罟、鹽水港、南隘、楊寮、虎子山、浸水)等街庄三十一個大小聚落。 日本統治期間,在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任期一八九八年~一九○六年)的推動下,於日明治三十八年(一九○五年)十月開始台灣第一次人口普查,比日本本國還早。此年以後,五年一次小調查,十年一次大調查,從此台灣始有了全面又正確的人口資料。一九○五年以後,也開始有出生、死亡、遷出、遷入等動態的資料。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上〉,第17-46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