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代的人口

新竹市志第二卷住民志上/人口篇/清代,頁3-17

新竹市的人口記載,最初可追溯至荷蘭統治時戶口調查表中的竹塹社。由於社民過著狩獵與粗耕生活,人口不多。清代漢人移民,從事土地拓墾,帶來精耕農業,人口增加漸多。新竹市人口要到日本統治時,才有詳實的資料。 清代的人口資料雖然相當欠缺,不過我們依然可根據當時的一些文獻,以及日據時代的數據,對於清代新竹地區的人口現象作一些概括性的描述。 清代漢人移民的籍别,主要來自福建與廣東(表一)。其中新竹舊市區、舊港、香山等街庄,福建籍居多,這與康熙年間王世傑之開墾或許有關。其餘的紅毛、湖口、新埔、關西、六家、竹東、芎林、橫山、北埔、峨嵋、寶山等鄉庄廣東籍為多。如果從空間上觀察,西邊近海地區,閩人居多;東邊靠山地區粤人為多。閩籍中,如就一九二六年末的漢人祖籍别調查,泉州府籍有五萬五千四百人,占新竹地區閩籍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點六,居多數,其餘漳州、汀州、福州、永春、興化諸府,人數很少。粤籍則居新竹地區的多數,計有十二萬六千九百人,約為閩籍的二點一倍,其中潮州府籍占粵籍的百分之十八點七,嘉應州占百分之三十二點七,惠州府占百分之四十八點六。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上〉,第3-1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