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鯨魚肉罐頭」為《海豚不會轉彎但會拜媽祖!》創作過程中作為關於臺灣鯨豚傳說及周邊海域鯨豚保育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穿插呈現。
日本人走後,淘鯨產業並未消失。西元1945年,臺灣經過政權的轉換,利潤龐大的海上農場:捕鯨業,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備受重視,而是到了二戰結束後不到十年的光陰(1950年代中期),臺灣的捕鯨業才又正式站上舞台,當時臺灣祥德漁業行的李輝煌,和日本捕鯨人員藤岡宇志治重新勘查及評估,在日治時期位於大坂埒的加工廠是否適合再次擔任鯨魚加工廠的基地後,認為大坂埒加工廠已不敷使用,便往更南邊的香蕉灣建造新的鯨魚加工廠。亦即祥德漁業行在臺灣政府的支持下,和日本極洋捕鯨株式會社達成協議合作捕鯨。但臺灣並沒有適當的捕鯨知識和技術,因此由日本方面提供捕鯨船和技術人員,而臺灣則建造碼頭邊的鯨魚加工廠。
在這樣的合作情況下,雙方達成的協議是:日本方面可以分得六成的獲利,而臺灣是獲得四成的利潤。但是在這樣的合作前提下,由於臺灣沒有積極的培訓捕鯨人才,導致捕鯨業依舊無法蓬勃發展;如胡興華在1994年《漁業推廣》(Fisheries Extension)的〈走入歷史的台灣捕鯨業〉中寫到,在臺日雙方合作的合約裡指出臺灣可以派五名船員,但只有三名船員上捕鯨船隨行。
這一階段的捕鯨狀況並沒有很理想,從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末期約15年的時間,雖然沒有確切的捕獲數量,但從零散不齊的紀錄看來,大概全部沒有超過1、200隻的大型鯨魚。而在1970年代末期,重新開啟的臺灣捕鯨業成果是豐碩的,但同時,對於鯨豚保育的觀念也漸漸深植人心。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1979年剛成立後,馬上來「關心」臺灣的捕鯨業(美國在1972年通過《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終於,在美國強烈的「關心」下,臺灣捕鯨業在1981年全面禁止而畫下句點。然即使臺灣已不再捕鯨,此產業仍可見於日本、韓國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