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國立臺灣博物館_臺灣雲豹標本」為《雲豹,再見。下一個換誰?》創作過程中作為關於臺灣雲豹傳說及動物保育的參考素材之一,包含兩張不同角度的拍攝照片。
臺灣歷史博物館所館藏的臺灣雲豹標本為日治時期所製作的標本,也是臺灣唯一可看雲豹標本的地方(當時日本對原住民實行槍枝管制,獵捕的數量需要回報,因此曾有全島一年捕獲24隻雲豹的記載);但全世界第一隻臺灣雲豹標本則是在英國,1862年英國駐臺副領事,身兼自然學家的史溫侯,曾於倫敦動物學會集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讓臺灣雲豹、臺灣黑熊、臺灣獼猴、臺灣石虎等,首次出現在正式科學文獻中,但他同時也將雲豹標本運回英國。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