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捕獸夾」為《熊膽熊掌,我所欲也?臺灣黑熊逐漸消失的原因》影片創作與拍攝過程中所蒐集關於黑熊的生存環境及其所面臨的威脅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穿插呈現。
訪查資料顯示,62%的熊是獵人在進行狩獵或巡視陷阱時,發現活動中的熊,再以獵槍射殺所獲得;38%的熊則是獵人發現熊已被陷阱捕獲,已死於陷阱上,或由獵人再擒拿捕殺之。這些陷阱包括吊索和捕獸鐵夾,最初可能為捕獵草食動物所設置,但由於中陷阱的動物也會吸引黑熊接近,無形中使這些被設置陷阱的地區威脅黑熊的性命安危。
成年黑熊力氣大,被誤捕後通常會破壞陷阱、或帶著陷阱逃走,但套索無法自行解開,只能任由其壞死後掉落,成為斷掌或斷趾熊,也可能因傷口感染而死亡。研究學者於訪查時,也曾聽聞族人看過遺留在陷阱上的熊趾,推測也會以自殘方式脫逃。幼熊則多半因力氣不足無法逃脫,會直接被捕獲。黃美秀的研究資料顯示,誤觸陷阱為目前臺灣黑熊數量遲遲無法回升的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