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羌陷阱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山羌陷阱」為《熊膽熊掌,我所欲也?臺灣黑熊逐漸消失的原因》影片創作與拍攝過程中所蒐集關於黑熊的生存環境及其所面臨的威脅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穿插呈現。
  臺灣一般獵人很少會主動去獵熊,但是黑熊仍會隨機性地因巧遇獵人而遭射殺,雖說臺灣黑熊通常不是獵人偏好的狩獵物種,有些人因為黑熊不易獵捕,而缺乏狩獵的意願;有時則因為是禁忌物種, 而影響狩獵的意願。但實際上願意遵守禁忌而不狩獵的,似乎只限於極少部分的人,且多為老一輩的獵人。對於狩獵物種,現在的獵人傾向於看到就打,及「看到可射擊的動物就開槍」,鮮有性別、生殖情況、年紀、數量,或是保育等級的限制。可想而知,若動物數量越多,被狩獵的機率越高。對於瀕臨絕種的動物而言,存續壓力可能會隨這些沒有選擇性的狩獵活動的增加而增加,或是在狩獵頻繁的地區,維持相當低密度的族群。
  另外,黑熊也經常誤中專為捕捉偶蹄類動物的陷阱而遭到捕獲。研究者曾於玉山國家公園偏遠山區捕捉繫放15隻臺灣黑熊,其中便有8隻曾誤中非法陷阱,導致斷掌或斷趾的情況,顯示非法狩獵仍威脅著數量稀少的黑熊生存。
  早期原住民並沒有販賣黑熊的行為,但獵人對於被捕獲黑熊的利用方式,則隨著年代改變而有所不同。獵人獵熊的理由包括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經濟收益、英雄主義、以及提供肉類來源等等。例如調查發現玉山國家公園附近隨交通發展, 收購山產的買家與獵人接觸頻繁,獵人將熊體賣出的頻度逐年增加。
  1981年以前,被捕獲的黑熊有22%被賣掉(食補或藥材之用),但到了民國80年代,比率暴增至59%。近年來, 獵人也傾向於將新鮮的熊體直接帶到山下去賣,這可能與狩獵地點與市場的距離縮短、運輸方式更為便捷、新鮮熊體的市場價值增加有關。目前,國內並無全國性非法狩獵造成臺灣黑熊死亡率的資料,唯一相關的數據來自玉山國家公園研究資料。

捕獸夾:
訪查資料顯示,62%的熊是獵人在進行狩獵或巡視陷阱時,發現活動中的熊,再以獵槍射殺所獲得;38%的熊則是獵人發現熊已被陷阱捕獲,已死於陷阱上,或由獵人再擒拿捕殺之。這些陷阱包括吊索和捕獸鐵夾,最初可能為捕獵草食動物所設置,但由於中陷阱的動物也會吸引黑熊接近,無形中使這些被設置陷阱的地區威脅黑熊的性命安危。成年黑熊力氣大,被誤捕後通常會破壞陷阱、或帶著陷阱逃走,但套索無法自行解開,只能任由其壞死後掉落,成為斷掌或斷趾熊,也可能因傷口感染而死亡。研究學者於訪查時,也曾聽聞族人看過遺留在陷阱上的熊趾,推測也會以自殘方式脫逃。另外,幼熊則多半因力氣不足無法逃脫,會直接被捕獲。黃美秀的研究資料顯示,誤觸陷阱為目前臺灣黑熊數量遲遲無法回升的主因。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臺北市
  • 撰寫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 貢獻者
  • 創作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04/04
  • 資料使用語言
    台灣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