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無名墓塚_無名氏、皆親、先人」為《地下夜總會(下)》拍攝過程中所蒐集關於南山公墓的素材之一,包含三項資料照片,並於影片中以導覽方式穿插呈現。
清國統治臺灣時期,來臺者多因渡臺禁令未能攜帶家眷,在此歷史背景下造就許多人未能成家繁衍後代便終老臺灣,形成無人祭祀的路傍屍,這些遺骨往往被有心人集中造墓埋葬。由於先人之姓名家已不可考,便常於墓冢上書寫攏統概稱以示代表,往後墓地整理、都市開發的過程中若發現不知名的遺骨亦常見相同處理方法。墓冢上所書「無名氏」,表示遺骨主人身份的不確定性;「皆親」意味這些遺骨主人皆如親人般入土為安;「先人」則代表對這些遺骨主人予以先人的尊稱,見證彼時那段不安定的臺灣移民社會史。
南山公墓的歷史與古墓故事:
17 世紀以來,台南逐漸成為重要的商業及政治中心,不少財力雄厚的紅頂商人住在這裡。他們與官府保有密切聯繫,也各有投資管道、累積財富,並反映在精緻化的生活文化與城市整體發展。1642 年,一位來自漳州海澄的華人移民曾振暘過世了,兒子曾若龍、曾若鳳在市鎮南邊山丘上,為他建造「澄邑振暘曾公墓」,是臺灣史上目前所見最古老的華人墳墓。當時的台南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管理,並有華人頭家帶領大批農人前來墾耕,曾振暘因此成為這個時候在台南生活的代表人物之一。南山公墓裡還有不少以「皇明」、「大明」為號的墳墓,他們可能跟曾振暘一樣是原先的華人居民,也有很多是 1661 年以後跟著鄭成功軍隊前來的王府成員、軍官與平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