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雞毛撢子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雞毛撢子」為《關於那些居家刑具的故事》創作過程中作為關於居家體罰回憶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重繪呈現。
  雞毛撢子(亦作「鷄毛撣子」)台語又稱雞毛筅(ke-mn̂g-tshíng),是一種居家清潔用的拂塵工具,以雞毛纏繞在棍棒上製作而成,可以藉由揮動來掃除器物表面的灰塵,現代亦有用其他材質代替雞毛者,而在臺灣人的家庭體罰經驗中,雞毛撢子不乏成為體罰工具,而導致羽毛端因長期緊握而變形稀疏的景象。
  雞毛撢子在過去文獻中亦可見。如《紅樓夢》第十四回:「又吩咐按數發茶葉、油燭、鷄毛撣子、笤帚等物。」又如《鐵水奔流》七:「 李二嫂正在用雞毛撢子撢去桌上和墻上的灰塵。」

基本資訊

  • 別名
    雞毛撢子
  • 撰寫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會
  • 貢獻者
  • 創作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9/03/03
  • 資料使用語言
    台灣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