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廳即工廠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客廳即工廠」為《關於那些居家刑具的故事》創作過程中作為關於居家體罰回憶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重繪呈現當時(1970年代)一般家庭中因為一邊從事代工而造成客廳堆滿雜物材料的景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60年代,臺灣經濟產生結構性的產生變化,在石油危機、國際物價騰升的大環境下,低廉的工資、不斷擴充的勞動力,使臺灣成為新世界工廠,以代工、製程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因而興起活躍,從原本以農業為大宗的經濟模式改為工業為主;到了1970年代,臺灣中小企業更加蓬勃發展、欣欣向榮。
  1972年,當時任省主席的謝東閔為了帶動農村經濟,就倡導「客廳即工廠」的運動,鼓勵民眾家庭代工、擴大外銷,也正因為是在此一時空環境背景下,臺灣累積了相當可觀的經濟發展成果,但另一方面,也影響了當時的居家生活品質以及家庭環境。

基本資訊

  • 別名
    手工時代、代工時代
  • 撰寫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會
  • 貢獻者
  • 創作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8/03/03
  • 資料使用語言
    台灣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