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下渡頭橋

下渡頭橋舊稱慈安橋,此處清代為官渡,是宜蘭重要的渡口之一,依《噶瑪蘭廳志》的記載,當時主要渡頭是下渡頭渡,往上游可以通達員山大湖地區的船仔頭,往下游可到達大堀官渡(今壯圍大福)。因應季節變化,河水較大的話,由西門啟航,流量小則改從下渡頭。在宜蘭河改道前,下游即從下渡頭(今七張里和新生里之間)蜿蜒北上,流經壯圍鄉的五間、功勞、古亭笨等地,最後由正口烏石港入海。 1892(光緒18)年發生一場洪水,使得宜蘭河的水道產生劇烈改變,在今慈安里慈安寺旁,朝著東南另沖出一條新的河道,地方耆老將此次宜蘭河下游改道的事件,稱為「反溪路」。關於這次水害的情況,舉人林廷儀曾留有一對聯:「風吹大枝尾,捲東捲西;水崩下渡頭,河南河北」,日人田代安定對此事件也有紀錄。下渡頭附近到了戰後十幾年的時間,才在木材商的爭取之下,利用宜蘭舊孔廟拆除的廢材搭建木橋,可惜不久就被大水沖毀,此一期間仍維持有渡船橫越,只是梢公已經換了好幾個人。 1966(民國55)年建造鋼筋水泥的慈安橋,取代簡陋木橋及船渡。到1997(民國86)年再次改建,正值本土意識抬頭,慈安橋被重新命名為「下渡頭橋」。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宜蘭縣宜蘭市下渡頭橋
  • 別名
    慈安橋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4.761945
  • 所在地-經度
    121.765267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下渡頭橋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 交通方式
    步行、自行車、機車、汽車、公車
  • 撰寫者
    黃文瀚(撰寫人)、鄭思漢(攝影者)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