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摃丸

續修新竹市志中冊/卷五經濟志/工業/新竹市特產/新竹摃丸,頁1149-1155。

一、歷史沿革 1.起源 根據業界口耳相傳:明末清初時,在福州沿海的一個小村莊,出了一名明乖巧又孝順的孩子,名叫孟波。他早年喪父,母親因傷心過度而雙目失明,家境十分貧窮。為了維持家計,孟波每天都得一大早就上山放牛、砍柴,辛勤工作。因為他的刻苦、上進,後來便在京城謀得一職,家境因而獲得改善。 孟波的母親年事已高,好吃豬肉而又苦於齒牙鬆動,不易咬食。孝順的孟波屢思對策,希望讓母親能夠輕易享受美味的豬肉。不斷苦思的結果,有一天終於讓他靈機一動,想到搗糯米的方法或可用於料理豬肉。於是他嘗試像搗糯米般的將豬肉搗為肉漿,再捏成丸狀。煮熟之後呈給母親食用,果然鬆軟易食,讓他年邁的母親大快朵頤。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中冊》,〈卷五經濟志〉,第1149-1155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