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五卷文教志/教育設施/光復後之教育設施/幼稚教育之設施,頁466-487。
本市幼稚園之設施,始於日據時期,當時僅設有五所,收容臺、日人子弟,迨太平洋戰爭爆發,全歸廢絕。光復後,根據我國教育制度,學前教育得設幼稚園,規定在市區成立幼稚園或在國民學校附設幼稚班,以招收四足歲以上至六足歲以下之兒童,以啓發幼兒基本生活之知能與適應。 本市光復後至民國四十二學年度(1953)所設置之幼稚園設施,均為國民學校附設之幼稚園,計有東門國民學校、西門國民學校、龍山國民學校、北門國民學校、新竹國民學校等五所國校附設之,惟規模不大,均在四班以內。 市立幼稚園外,本市自民國四十五年(1956)始有第一所私立幼稚園,為『新生幼稚園』,四十七年度(1958)成立專設『曙光幼稚園』,同年三月,於『婦聯空軍分會第二支會』下,附設『培人幼稚園』、『樹人幼稚園』(民國五十年此分會又成立附設『忠貞幼稚園』),於是第三所與第四所相繼出現(註一)。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五文教志〉,第466-48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