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五卷文教志/教育設施/清代之教育設施/義學,頁284-286。
義學亦稱義塾,意在延請名師,聚集清寒生童,勵志讀書。清代,義學可分漢人義學和『蕃人』義學兩類型,前者含官設、民設兩種,後者係由官設而成,均受政府管轄、監督,並進行考課、獎懲。 義學旨在令漢、『善』生童修教化,知書明理,並藉以改良風俗使向化(註四〇)。其規模由十五、六人至二、三十人不等。經費亦如書院,包括官府撥給及紳民捐助,種類含田、園、屋、池、穀物等租稅(註四一),收入主用於延師、學生賞銀及文具書籍等支出。計義塾塾師以一人為定員,年俸銀肆拾兩,另給膳費每人每日八分。長班年俸銀六十兩,年膳費肆拾貳兩;生徒年膳費共銀百二十兩八角(註四二)。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五文教志〉,第284-286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