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名勝古蹟/古蹟/重要歷史建築與遺跡/潛園遺址,頁420-422。
玖、 潛園遺址 新竹市西大路三四五號
按新竹縣志「潛園」條:「林氏別業,在新竹城西門內,道光二十九年(西元一八四九年)名流林占梅手建。淡水廳志古蹟考園亭云:「中有水可泛舟,奇石陡立,又有二十六宜(按,應為三十六宜),梅花書屋,掬月弄香之榭,留客處諸勝」。陳朝龍新竹縣采冊云:「園中植梅最多,紅、白、綠萼各種俱備,每開時遊觀者絡繹不絕。驅人逸客(按,應為騷人逸客)常借此以開吟社」。為北臺最早之一大名園,頗膾炙人口,與北郭園並稱竹塹園亭之勝。光緒二十年新竹縣志成,採入新竹縣八景,稱「潛園探梅」。時人林亦圖有詠「潛園紀勝十二韻云:「此間小住即成仙,景物撩人別樣妍;使酒連香番開笑口,尋詩竟口聳吟肩;靜編籬落栽紅槿,斜何闌干釣綠煙(釣魚橋);涵鏡軒迷楊柳岸(涵鏡軒)鬧春樓醉杏花天;愛廬雅癖懷陶今(陶愛草廬)。拜石閒情慕米顛(香石山房);棲鳳碧梧堂爽朗(碧棲堂),盤螺幽境路迴旋(小螺墩);臺凌書舫通香榭(嘯望臺鄰花書舫,掬月弄香之榭),閣揭蘭汀繫書船(爽吟閣蘭汀橋,吟月舫);菡萏池環三徑曲(浣霞池),芭蕉牆護一亭圓(宿景圖亭);窗中梅影庭中月(三十六宜梅花書屋),檻外嵐光閘外泉(留香閘);留客竹鳴新雨後(留客處),迎風萍約彩虹前(雙虹橋)源添水活饒清趣(清許橋),垣篁圍結淨綠;差喜逍遙林下樂(逍遙館林下橋),潛園勝 亦許流傳」。由此可窺該園勝 之一斑。日據初期為改正市區新建道路跨過,殆皆折毀,既非當年面目。僅爽吟閣被日人遷移城西客雅山松嶺,現尚存在。即今新竹縣十二勝中之「松嶺爽吟」勝景也。」 現今原遷移至松嶺的爽吟閣亦已拆除,僅留存花崗石方亭地基,約可辨其原貌,園內一對石獅,也移往新竹市議會門前。而西大路的潛園原址,也只殘存書有「潛園」二字門額的大門,和幾棟破落的清代建築,昔日風光不復存在。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420-42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