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名勝古蹟/古蹟/重要歷史建築與遺跡/孔廟,頁414-415。
孔廟 新竹市中山公園側
新竹孔廟原為淡水廳儒學學宮。清嘉慶十五年(西元一八一○年)開粵總督方維甸巡台,生員張董、郭菁英、王士俊等呈請立學宮。十九年(西元一八一四年)巡道縻奇瑜詳請總督汪志伊、巡撫張師誠題准。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清水廳同知張學傅舉貢生林璽、稟生郭成金、鄭用錫、林長青、監生林紹賢等提捐興建文廟。 按淡水廳志學宮條:「廳儒學,在廳城內東南營署左畔,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櫺星門,崇聖祠在殿後,左為文昌宮,又左為明倫堂,為學廨舊址,在游擊署前曠地。因未設學,借立為演武廳,經紳士稟請歸還,總鎮武隆阿勘丈定界,議建今所。嘉慶二十二年同知張溥興造。道光四年同知吳性誠報竣。九年同知李慎彝補建名宦、鄉賢、昭忠、節孝四祠。十一年貢生林祥雲補建省牲所。十七年同知婁雲價買柯姣園地,添築圍牆,倡捐重修」。 又按新竹縣志:「日據初期被充作日軍新竹守備隊兵舍,一時祀典暫廢。光緒二十三年秋紳民鳩貲復興,舉行祭典,二十四年夏,日本撤去駐兵,大成殿仍安置神位如初。三十二年大成殿周圍空室,暫被充作公學校教室。民國元年新竹街民捐款三萬元改建大成殿、櫺星門、泮池及禮門、義路兩通衢之門,衛以丹牆,東西兩廡及殿後環繞建公學校教室。計廟宇面積七百八十七臺坪,地基二千零十三臺坪,日據末期新竹第一公學校別建遷出,後充新竹家政女學校校舍。 光復後,孔廟拆遷至中山公園側,僅櫺星門及大成殿仍保持原貌;民國七十六年起由市政府分年修復完成。每年孔子誕辰於此舉行隆重祭孔大典,以示尊孔重文之意。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414-415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