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李錫金孝子坊

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名勝古蹟/古蹟/內政部指定的十二處古蹟/李錫金孝子坊,頁409-410。

李錫金孝子坊 第三級 新竹市柴橋里青草湖段四四三之一地號

台灣現存清代牌坊中,李錫金坊是唯一以孝行獲旌表建坊的孤例。錫金故居泉州晉江南外岑兜鄉,幼年喪父,家貧無立椎之地,十四歲隨伯兄渡海來台,先傭於商家,後自行經商,往來彰鹿經營致富,遂於竹塹米街建屋,以「李陵茂」為記。按淡水廳志載:「年十四渡台,傭某商家,每風雨泣告主人,請預給五載傭金,為親修塚,主人嘉許之,泊長,與昆弟營生漸饒,念伯兄早歿,撫姪猶子。咸豐間,艋舺分類,繼歲歉,綏安捐恤,多得其力。」經商致富後,以富不可無教,於宅中設館延師課子姪輩,不數年接踵游庠,並與鄭氏等望族聯姻,而為竹塹城內深具影響力的家族。舉凡地方公益,振飢捐輸遺餘力,艋舺分類械鬥,亦竭力排解。墓誌銘中述其生平「在梓里,則重祖光獨修祠宇建築墳墓。在竹塹,則謀燕翼構宅舍必取其固無敢苟費。」,足可見其德行。李氏於同治四年(西元一八六五年)病逝,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由新竹縣廩生林鵬曾等臚陳孝行,並由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勒方錡,福建提督學政孫詒經、福邁布政使司慶裕、台澎學政道張孟元、台北知府陳星聚、新竹知縣李郁階等呈請旌表。光緒七年(西元一八八一年)題准建坊,次年十月於竹城北門外湳仔莊建坊。民國五十年冬,因石坊年久失修且地處荒蕪,由後人集資遷建於青草湖側現址。 李錫金孝子坊為四柱三間三層的格局,與新竹地區其它牌坊相似,上下層額板書有「孝子」、「李錫金坊」及建坊年代等文字。坊以花崗石為主結構,柱基的四對葫蘆形夾桿石頗具古風。雕刻板材則以青石為主,其內容亦以常見之吉祥紋樣為主題,如第三層立柱之梅、蘭、蓮、菊「四愛」,框堵雕加冠晉祿,明間下坊陽面為四龍一珠,陰面為棋、書、畫等造基古樸典雅誠屬佳構。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409-10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