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名勝古蹟/古蹟/內政部指定的十二處古蹟/新竹關帝廟,頁406-407。
柒、 新竹關帝廟 第三級 新竹市關帝里南門街一○一號
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清廷為收表彰前烈,懷柔百神之效,將關帝定諡「忠義」,新竹關帝廟於同年落成。 淡水廳同知王右弼於乾隆三十九年(西元一七七四年)履任後,亟謀建廟,捐俸倡議於乾隆四十年興工,歷十閱月而於次年落成,廟前並附祀馬使爺祠(祀關帝座騎赤兔馬,現改稱部將祠),共費金八千九百餘元。按「塹城武廟碑記」所載,此次建廟「凡構享殿十有七尺,廣三倍而弱,深如廣數而殺其一。」以文獻紀錄和現今武聖廟規模相較,皆頗符合。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竹塹仕紳重修。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軍入台,將關帝廟充為憲兵屯所。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始復祭祀。民國六十六年增祀宗岳武穆,改稱武聖廟並於後殿祀文昌帝君。民國七十九年,再由地方人士倡修屋宇。 武聖廟位處南門街,清代稱為文興街,為竹塹城內主要市街之一。廟宇規模亦配合當時街肆發展,採三進式街屋型格局。營建材料以木、碑、石為主,保存濃厚的閩南式廟宇建築風格。正殿內四點金橫上層梁架,採偷心斗栱出挑,整體比例合宜有度,雕刻手法亦極精美;廟內石碑古匾保存完好,皆屬重要歷史文物。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406-40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