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名勝古蹟/古蹟/內政部指定的十二處古蹟/新竹都城隍廟,頁405-406。
新竹都城隍廟 第三級 新竹市中山里中山路七十五號
清乾隆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四),淡水廳同知曾日瑛於竹塹倡建城隍廟,並列入官祀而為「顯佑伯,新竹縣城隍」。光緒初年,台北設府,惟府治仍暫置原淡水廳署,以陰陽相互匹配觀念,城隍廟的廟敕提升為「綏靖候,新竹府城隍」。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全島官民於此舉辦護國佑民祈福法會,並經奏准晉為省格的「威靈公,新竹都城隍」;光緒帝亦以新竹城隍顯靈禦匪有功,於同年頒賜「金門保障」匾額一方。 城隍廟自乾隆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四年)興建,曾經多次修茸擴建。乾隆五十七年(西元一七九二年)同知袁秉義重修。嘉慶四年(西元一七九九年),曾任同知的滿州鑲紅族籍清華捐建後殿,祀觀音、佛祖。嘉慶八年(西元一八○三年),同知胡應魁於西側添建觀音殿(現法蓮寺),以後殿祀城隍夫兼。道光八年(西元一八二八年),同知李慎彝重修。道光三十年(西元一八五○年),同知黃開基再修。民國十三年,新竹士紳鄭肇基募捐重修,並聘請來自泉州惠安的大木匠師王益順主持俢建工作,現今規模多保持當時重修後的景況。 廟宇採三進式格局,以三川殿的木構看架、結網藻井及兩壁石雕,結構精巧雕琢細緻,最為人所稱道。廟前原另有廟牆、院門、戲台等設施,惟目前俱已隱沒於全省有名的城隍廟小吃攤中,不易尋訪。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405-406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