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名勝古蹟/古蹟/內政部指定的十二處古蹟/新竹長和宮,頁403-404。
陸、 新竹長和宮 第三級 新竹市長和里北門街一五五號
清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淡水廳志所錄廳治圖中,標示竹塹城共有三座天后宮,一是位於城中央的十標天后宮,一為西門內的天后宮,另一則地處北門外。一般民間信仰以西門內天后宮稱「內媽」,惟今已不復古貌,北門外的長和宮稱「外媽」,是新竹市目前保存清代風格相當完好的一座媽祖廟。 長和宮於清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由淡水廳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挺等倡建。廟宇採三進式格局,中殿奉媽祖,後殿則祀水仙尊王,為竹塹地區船戶郊商的信仰中心。嘉慶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由郊戶捐資重修。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由各郊戶以抽分方式,集資四千二百二十四元,竹塹士紳鄭用鑑任總理,職員林福祥居間奔走,於長和宮東畔新建水仙宮,而成現今兩廟並列的規模。工程起於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十二月,歷三年於同治五年(西元一八六六年)十二月完成,相關始末於廟左外牆上的「長和宮碑」,俱有詳盡記載。 此宮規模雖然不大,但內部空間格局十分嚴謹,仍保存清代古樸風格,山門雕麒麟壁堵,為不可多得之佳作,廟內多方木匾及側牆石碑,皆為重要文物。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403-404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