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鄭氏家廟

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名勝古蹟/古蹟/內政部指定的十二處古蹟/新竹鄭氏家廟,頁402-403。

新竹鄭氏家廟 第三級 新竹市北門街一八五號

新竹市北門街鄭氏一族,源於四川,後入閩,先居仙遊轉於漳浦定居;明末因亂遷至金門裡洋鄉。繁衍至第三世時,家族中的一支於乾隆廿五年(西元一七六○年)前後渡海來台,以後隴為落腳之所。初以農、漁為生,四世後轉從商、並有崇和、崇科等人進入讀書人的社群,建立起家族的社會地位。乾隆五十四年(西元一七八九年)前後移入竹塹,依族譜的記載,崇和「設教於淡,因家焉」,居住的地點為「城北水田街」,也就是目前的北門街,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已然成為竹塹地區的大家族,並參與地方建文廟等公益活動。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二年),崇和子,第五世的鄭用錫高中進士;鄭氏的地位,已由地方提升為影響全台的家族。道光十年(西元一八三○年),鄭氏先在金門裡洋鄉興建家廟,後於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在新竹北門外營建家廟。 新竹鄭氏家廟為三間二進單院配兩側廂廊,左側帶單路護厝的合院格局,與相鄰的吉利第、春官第、進士第共同組成大規模的建築群。由前埕的八卦形鋪面頂點開始,家廟平面以正方的觀念作為組織原則,整體空間結構十分嚴謹。木構架結構合理比例優美,襯以適度的雕飾,益顯其藝術價值。家廟建築材料多由大陸運來,營建匠師則以同安、金門一帶工匠為主,前埕石作族竿座與廟內牌匾,皆為重要文物,右側與吉利第間的紅磚斗子砌夾牆、隘門、燕尾脊等,都能反映出這座建築物受金門地區建築影響的獨特風格。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402-403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