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史前遺址/遺址的文化系統/遺址所屬族群,頁363-364。
史前時代由於文獻無徵,因此大多無法直接瞭解這些遺址是那個族群的祖先所留下的。根據目前學者的研究,台灣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長濱文化、左鎮人等的族屬尚無法完明。在文化內涵也與以後普遍發現於台灣全島各地新石器時代各史前文化層之間,找不出彼此可以連繫的關係。也就是說新石器時代,乃至於金屬器時代的各個史前文化並不是從長濱文化遂步演變發展而來,而是冰期結束,台灣海峽形成,台灣變為一個海島之後,才由海上傳入台灣地區的新階段的文化(註三二)。
這個階段中,最早的大坌坑文化和福建地區的金門富國墩遭址、平潭南厝場遺址所代表的「富國墩類型」內涵相似,可能屬於同一個文化。還個文化很可能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祖先文化的代表或一部分代表(註三三)。
大坌坑文化可能是南島語族祖先的意見,目前為大多數學者接受。由於台灣地區接著大坌坑文化往後發展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部分都是從大坌坑文化逐漸發展而來,只有少數文化可能是從外傳入,這些文化由於地區性文化的傳承、發展、演變與外來文化的傳入影響,逐漸分化成為許多不同的文化單元,這些史前時代晚期的文化,無疑是由台灣地區目前所熟知的原住民族-南島語系民族(包括平埔族,高山族)的祖先所留下。
新竹地區晚期的新港系統即和原住的道卡斯族有密切的關聯,也可以說就是道卡斯族的祖先所留下的遺址。至於更早的山佳-後龍底系統、紅毛港系統是那一民族的祖先則難以斷定,不過至少可以肯定是南島系民族祖先所留下的遺址。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363-364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