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香山南港遺址

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史前遺址/遺址的分布與文化內涵/香山南港遺址,頁356-357。

遺址在本市南側原香山鄉南港村(今香山區南港里)第一鄰,小溪鹽水溪入海口附近南岸,土名鹽水港的地點。中心位置在北緯二十四度四十四分四十秒,東經一百二十度五十三分二十四秒。民國五十二年七月二十日盛清沂氏發現(註二十)。 遺址所在是海岸平原,為近年沖積形成的海岸沙地,海拔高度只有四公尺,西側距海大約只有二百五十公尺。田地中皆種植旱作的蕃薯、花生等作物,另外也有不少黃槿、林投等海濱植物。附近散布著現代南港村的住戶。目前建築物增加,遺址已略有破壞。

主要出土的遺物有日常用品的陶器碎片和食後丟棄的貝殼等生態遺物,出土分布大約是五十公尺見方範圍內。

(一) 陶片:淡褐色夾沙陶,厚度約三、四公厘,火候佳。硬度高,近於三度(依摩斯氏硬度計),內外表燒透。表面有拍印紋飾,紋飾母題主要為魚骨狀紋,其次為斜方格紋。器形似為鼓腹、圜底、縮口的小基罐形器,做為日常烹煮、儲存的用具,和《台灣府志》、《彰化縣志》所記載的平埔族人所使用的”木扣”相似。

(二) 生態遺物:主要為人類食用後丟棄的貝殼,主要種屬有雙殼貝類的Meretrix petechialis、單殼螺類的Batill aria bornii。 從遺址的性質及遺物的內涵而言,這是台灣北部地區史前時代最晚期金屬器(或是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新港系統的一個小型聚落。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356-35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